伊莉討論區

標題: 帶孩子打針的5 NG句型!黃瑽寧:不是叫孩子不要怕打針,是要幫他找到勇氣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lohh65    時間: 2018-10-31 10:17 PM     標題: 帶孩子打針的5 NG句型!黃瑽寧:不是叫孩子不要怕打針,是要幫他找到勇氣

統計顯示,有2%~8% 的孩子,面對打針會情緒崩潰。硬要孩子承認「不要怕打針」,其實強迫孩子自我催眠。用意志力訓練出的勇氣,是真正的勇氣嗎?

每次在門診,聽到家長恐嚇孩子「你再不聽話,就叫醫生給你打針針」時,我總是覺得非常刺耳。萬一病情真的需要打針呢?那孩子豈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受罰嗎?

一般健康的孩子,就算沒有生病住院,預防針總是免不了,牙齒偶而出點問題也是要打麻藥,還是有很多狀況需要打針。所以家長真的不應該用打針來恐嚇小孩,應該是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打針的場合,培養出勇氣,做正確的反應。

根據非正式的統計顯示,有2%~8% 的孩子,面對打針會情緒崩潰。很多成年人,甚至老人,其實也都偷偷地害怕打針,只是不敢承認,可能潛意識中還存在童年時的恐懼回憶。而且恐懼是會傳染的,在學校打預防針時,如果上一位孩子崩潰大哭,那麼下一位孩子的恐懼感就會直線上升,後面就像骨牌效應一樣,一路哭到底,直到有位勇敢的孩子出現為止。這就是「集體暈針」的由來。

面對打針的NG句型

在讀這本繪本之前,讓我先來分享5個帶孩子打針的NG句型,大家可以想一想,是不是時常聽見呢?

1. 不會痛啦~我保證不會痛。(錯)

只要你騙過一次孩子,他上過一次當,下次要再讓他乖乖聽話,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了。

2. 醫生護士壞壞。(錯)

如果打針這件事情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,怎麼會莫名其妙冒出這句安慰的話語呢?這種說詞我可以理解,家長只是想討好孩子,把所有黑鍋都推給醫護人員。但是這樣一來,孩子並沒有得到勇氣,反而誤認為只要有倒楣事發生,都是別人的錯。

3. 你是小baby嗎?長大一點好嗎?(錯)

孩子會害怕是正常的,我們大人也有害怕的人事物啊?時常這樣貶低孩子,越可能讓孩子覺得「我就是一個膽小的人,很糟糕,沒救了」,那麼之後很多事情,他可能也不願意去嘗試了。

4.打完針爸爸就送你一台腳踏車!(錯)

畫大餅,開芭樂票,最後食言而肥,是親子關係崩壞的最大敵人。千萬不要因小失大,而且我們不可能每次打針都送這麼慷慨。

5. 你準備好了告訴我。(錯)

這就像帶孩子到游泳池畔,也不教他憋氣,也不給他浮板,只說「你準備好了就下水」,這不是很荒謬嗎?正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,您手上這本《就只有這麼痛而已》繪本,就是要讓父母擁有一本教材,幫助孩子找到面對打針的勇氣。

帶領孩子找到勇氣

是的,要幫助孩子「找到面對打針的勇氣」,而不是「不要害怕」。孩子不可能不害怕的,硬要他承認自己「不害怕」,其實是自我催眠,甚至睜眼說瞎話。但是找到勇氣卻完全不一樣,因為孩子即便感覺害怕,他可以找到辦法克服,這才具備真正的能力,度過未來人生中各種難關。那麼家長或老師,該如何引導孩子找到勇氣呢?

2017年10月,我和馬偕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,帶著這本《就只有這麼痛而已》繪本,進入兩所小學(註一)進行研究。研究方法很簡單,對像是低年級的小學生,我們抵達的時間是早上8點鐘,因為早上9點的時候,他們全班就要被帶去接種流感疫苗了。

到了學校之後,我們隨機分成3組,第1組的班級由故事媽媽們朗讀這本《就只有這麼痛而已》繪本,第2組的班級朗讀《我晚上睡覺穿尿布》繪本,第三組孩子則沒有故事可聽。在聽完故事後,孩子們得到夾子一枚,然後由老師整隊,按照流程走進大禮堂接種流感疫苗。

疫苗接種在進行的時候,研究團隊在旁邊觀察這些孩子的情緒反應,是否有緊張、痛苦、或是尖叫等等情形發生。這些觀察者並不知道這些孩子早上是否有聽故事,所以是以客觀的角度來評分。

統計觀察的結果顯示,聽《就只有這麼痛而已》故事繪本的孩子,平均痛苦指數2分(5分最高),痛苦表現率是9.5%。至於聽其他故事繪本的孩子,痛苦指數2.12分,痛苦表現率15%,沒聽故事的孩子痛苦指數更高2.22分,痛苦表現率18.5%,皆達到統計上的意義。我們非常開心的看到,藉由打針前講一個小故事,可以成功的減少了一半的痛苦表現,並且普遍的降低對打疫苗的恐懼。

讓孩子的恐懼感有了天花板

為什麼《就只有這麼痛而已》可以減少孩子對打針的緊張?因為這本書應用了認知行為治療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)的理論,藉由夾子夾皮膚的疼痛感,來比喻打針時的疼痛。原本在孩子的心中,打針的疼痛感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,對於想像力豐富的孩子,恐懼感可以被無限上綱的誇大。但聽完故事之後,他們會告訴自己:最多就像是被夾子夾到一樣痛而已。如果我現在可以忍受夾子夾皮膚的疼痛,等一下應該也可以忍受疫苗的疼痛。

一旦有了找到勇氣的成功經驗,孩子未來遇到同樣的場景,他們自己也會利用類似的方法,來解除焦慮,面對困難。認知行為治療理論除了應用在面對打針,更可以應用在其他所有的教養難題,包括面對陌生環境,面對考試壓力,甚至同儕壓力,找到勇氣的原則,其實都很類似!就讓我們從《就只有這麼痛而已》開始,學習陪伴孩子一起加油打氣吧!

註一:感謝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,以及我的母校臺北市中正區東門國民小學。2018年度我們還會再多找兩所學校來驗證研究結果。
作者: alphbetadelta    時間: 2018-11-5 11:28 PM

感謝分享,前陣子打流感疫苗是從頭到尾都沒說要打針,然後就突然地被扎一針...
下次會利用給予勇氣的方式來試看看!




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(http://www123.eyny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